想要從與自然共存的愛努身上,學習並傳達下去

尾田 浩

Hiroshi Oda

阿寒愛努工藝協同組合職員

尾田 浩

1955年,出生於釧路市,父親為榮一,母親為YAEKO。高中左右,參加了「釧路演劇集團」。因以愛努青年真實故事作為演劇的緣分,2014年開始,便任職於阿寒湖愛努劇院 Ikor。除了Ikor舞台操作人員的工作之外,也負責為小孩設計的愛努文化體驗營的企劃營運。為阿寒愛努工藝協同組合職員。

與演劇的相遇

在釧路市作為八兄弟的老么所出生的浩,在6歲左右,與家人一起移居到了羅臼町。幼年期的記憶,充滿了在豐饒的大自然當中,尋找化石及打棒球的回憶。而在浩13歲左右時,全家再次回到了釧路市。接著,在升上高三的那年秋天,某一天,浩被演劇部的顧問老師叫了過去,原來是要問他有無意願挑戰參加業餘市民劇團「釧路演劇集團」,當時的浩便馬上答應了。劇團的主題是以「地區」為素材的戲劇。劇團團員們,主要以社會人士所構成。被工作結束後,一心一意地投入排演的劇團團員們的姿態所深深吸引的浩,便決定高中畢業後,進入釧路市公所之後也要繼續演戲。

透過演劇的2個轉機

浩的人生當中,透過了演劇,有了2個很大的轉機。第一個是,親自操刀名為「警鐘」的三部曲作品。以釧路站前的酒店為舞台所展開的故事「警鐘」,在劇團開創20週年的1993年起,「大正8年1月3日,自西幣舞大火」、「昭和3年,鮪魚景氣之中」、「昭和20年7月14日,自釧路空襲」的3個主題名稱,每5年就上演一齣。在這之中,浩在製作腳本的當時,經歷了北海道拓殖銀行的破產及伊朗、伊拉克戰爭等各種時代背景,仿造史實以寫下了原創的劇本。誕生出了演出史實的過程中,邊傳達出現代人心聲的這種手法,在那之後則漸漸成為了浩的風格。

第二個轉機為,看完「警鐘」三部曲的釧路愛努文化懇話會的松本會長(當時),「因為要設立吉良平治郎研究會,希望你可以參加」這麼邀請了他。吉良平治郎是1922年1月,不顧周圍的制止,在暴風雪當中,仍冒險遞送(將白天郵局所匯集到的郵件在晚上送達到總局,並在回程時搬運總局郵件的工作),卻遭難的愛努青年。以為了更接近了解他的真實情況為目的的研究會,便開始了收集資料及創作演劇的兩大活動。

浩所寫的作品「愛努遞送人  吉良平治郎」,2006年於釧路市初次上演。在那之後,也在札幌上演,並將過去的吉良像重新塗刷。為了打造這部作品,細心去調查吉良這個人物的過程,浩了解到了愛努那共同的人格及精神的美好,便因此有了機會認識愛努的思想。

從愛努所學,想傳達的事情

透過演戲接觸了愛努哲學與文化,並對其感到有更深興趣的浩,離開了釧路市公所,進入阿寒湖愛努戲院Ikor工作。現在於Ikor的主要工作是,負責愛努古式舞蹈等每天表演的音響及照明操作,以及事務的工作,但也負責企劃、營運為小孩所設計的「愛努文化體驗營」。當地阿寒湖愛努的小孩們也會參加這個體驗營。由晚餐所需的筷子之製作體驗開始,然後生炭火、用鋁製飯盒煮飯等等。已經習慣的愛努孩子們被參加的孩子們稱作「師傅!」,傳達演奏愛努傳統樂器mukkuri及舞蹈時的樣子,十分令人感到欣慰,浩這麼說著。

在體驗營學習,愛努與自然・kamuy(神)的共存,浩所描繪出來的人類理想生活方式。「向孩子們傳達這些事的同時,自己也在學習。不去學習愛努的生活及文化的話,就無法維持地球的環境。想要讓參加「Anytime, Ainutime!」的朋友們,能夠盡情呼吸阿寒湖清澈的空氣,並感受自古以來愛努重視至今的思想精華呢!」

傾聽在這塊土地生存的愛努之聲,從今以後也要將學到的事物,傳達給來訪的人們。

採訪影片

  • 學習愛努民族文化的交流會。不定期發行會報『久摺』。